客车网2025年8月14日讯——
近年来,全国多地掀起公交“瘦身健体”热潮,南昌亦积极加入这场“提质革命”: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5条次,新开地铁接驳线路26条及特色文旅线路7条,完成了469台新能源公交车动力电池更新,投入183台6—8米公交车并对33条线路实施“大改微”;通过动态调控班次,精准对接出行需求,满载率由35%提升至50%,今年可节约运营成本近30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瘦身”的同时,南昌公交同步打出“网约化”“定制化”等“健体”组合拳,让公交车不仅“体型”更适配,服务更优质,实实在在开进了市民心里。
大小车“混搭”:
客流高峰不挤,平峰不空跑
近年来,南昌公交开辟公共交通新赛道,优化线路布局和特色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多元化、个性化乘车需求。南昌公交运输集团运调处处长王小平表示,公交车“体型”虽然变小,但“体质”却不断变强,乘客体验感和公交提质增效实现了双向奔赴。
“早晚高峰是大车,人多也不挤;平峰换小车,照样够用。”常坐221路公交的市民陈潇,最近对线路的“灵活变装”印象深刻。这一变化,源于南昌公交的“大改微”与车型动态配比策略。
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六公司生产科科长邓思睿介绍,通过前期客流分析与实地踏勘,从今年6月下旬起,部分11米以上的大型车辆被替换为8米长的纯电动小车,同时推行“大客流配大车、小客流用小车”模式——高峰时段用大车扛住集中出行压力,平峰时段用小车加密班次,既避免了“大车空跑”的资源浪费,又保证了乘客随到随走的便捷性。
“数据说了算,客流变了,车型和班次就跟着调。”邓思睿说,这种“大小混搭”模式运行至今,客流保持平稳,市民反馈普遍积极,“既让高峰出行不堵心,又给公共资源‘减负’,是双赢。”
公交地铁“手拉手”:
织密“地上地下一张网”
走出地铁1号线定子山站,市民陈婷几步就登上了K210接驳公交,“以前出地铁还要走10多分钟,现在有了接驳线,日晒雨淋都不怕。”
“出家门有公交,到地铁站5分钟,全程从容又省心。”市民王晓晨同样享受着“地铁+公交”便利。
推动地铁与公交“两网融合”,是南昌公交“健体”的重要一步。“围着地铁转,是线网优化的核心思路。”王小平解释,一方面,减少与地铁重复的低效线路,腾出运力发展通学专线、就医定制等特色服务;另一方面,在地铁重点车站加密接驳线路,让“地下跑地铁,地上有公交”形成无缝衔接。
如今,全市已有43条短、频、快的公交地铁接驳专线,257条常规公交实现地铁接驳,12条文旅专线、140条家校定制专线覆盖热门场景,还为119家企业提供定制公交服务。
“花式”服务突围: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以前坐公交要绕3站,现在‘需求响应式公交’直接点对点送到,下雨天都不用多走一步!”市民吴梦提到的这项创新服务,是南昌公交集团于去年8月推出的灵活公交模式。该服务通过线上预约系统,使车辆能够动态规划路线、减少无效停靠,真正实现了“门到门”的精准化通勤保障。
不止于此,公交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圈粉无数。每到周末,从塘子河公交发车点出发,开启南昌“一日游”的市民游客不在少数。从这里出发,市民可搭乘专线直达海昏侯、安义古村等景区,周边还紧邻滕王阁、大士院老街,“一站串联多景点”的设计让出行更具乐趣。此外,八大山人地铁站至景区的Y461路、银三角地铁站至原城纪的D402路等“地铁-景区”接驳线,更是让“绿色出游”多了份便捷。
“车变小了,但服务半径更大了;成本降了,但乘客体验更好了。”王小平的话,道出了南昌公交“瘦身健体”的真谛——以精准供给回应市民需求,让每一趟出行都更对味、更暖心。
项目概况 喀什市新能源公交车采购项目(二次)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5年08月06日 11:0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五年,“5 20 公交驾驶员关爱日”活动,从2017年由镇江公交首创发起,2018年,江苏全省地级市公交积极响应,2019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在全国公交范围内,主办首届活动,2020年百余家公交企业参与,2022年达500多家,翻了两番多。
东风德纳电驱桥将再次闪耀影响客车业年度盘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比亚迪 10-11米 20-39座 公交车(纯电动)
海格 11-12米 24-72座 客运旅游团体客车(柴油 天然气 混合动力)
海格客车 5-6米 5-16座 客运旅游团体客车(柴油 汽油 纯电动)
宇通 12-13米 25-55座 客运旅游团体客车(柴油 天然气)
金龙 12-13米 24-56座 客运旅游团体客车(柴油 纯电动 天然气)
中通 5-6米 10-19座 客运旅游团体客车(柴油 天然气)
东风超龙 6-7米 10-27座 客运旅游团体客车(柴油 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