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章

袁建光 | 上海一座城:“海纳”近20家公交同舟共济,如今如何生存?

2025-04-07 来源:客车网 作者:袁建光

  上海是魔都‌,变化来得快,且多彩纷呈。其深层的魔力在于,能在持续演变中,始终保持其城市精神内核——大度包容。上海城市“海纳百川”的性格,传承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

  上海自近代开埠,多元共生,就成了底色。多国租界的存在,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市的机械化公共交通网络‌。

  1908年英商电车开通首条有轨电车(静安寺至外滩),之后法商、华商分别开通有轨电车与公共汽车,填补租界及华界交通空白,至1930年代,形成以英法资本主导租界、民族资本渗透华界的“三足鼎立”格局,形成了多国经营的公交公司。

  百年后的今天,上海的城市公共交通格局依然是多元共生。

  轨道多元: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包含10种制式:地铁、轻轨、跨座式单轨、市域快轨、磁浮交通、自导向轨道系统、有轨电车、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导轨式胶轮、悬挂式单轨等,上海就占有其中6 种制式,组成庞大网络在运营,上海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里程达到896公里,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运营里程,还是轨道制式,均为全国之最;

  公交专用道多元:常规公交专用道(包括路侧式和路中式专用道)363.8公里,覆盖主干道和放射线等大客流走廊;中运量专用道

  81.1公里(包括71路、临港新片区T1线、T2线);快速专用道奉浦快线33.9公里(BRT);无人驾驶示范路段(临港环湖一路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公交线,8.5公里,是上海较早开展自动驾驶公交示范运营的线路,奉贤区自动驾驶公交线路,主要围绕BRT站点、商场、景区、医院、产业园区等布局,已累计开展测试里程超24万公里等)。(以上数据引自上观新闻报道)。

  公交经营主体多元:形成了以国营为主、民营为辅,市区、浦东新区和郊区,近20家公交企业同舟共济的运营模式。

  如此庞大的城市公共交通规模,能做到多元共生“形散神不散”,安全高效、优质便捷地服务于公众,首先得益于《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交通白皮书)的指导性作用。

  《交通白皮书》是上海市政府为指导未来十年交通发展,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是上海交通发展的“行动指南”,为上海交通的未来发展,明确方向和目标,奠定建设交通强市的基础。同时,又是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交通领域社会共治的“倡议书”。

  《交通白皮书》至今已发布了三轮。2002年版,为当时的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指导;2013年版,提出了“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五大目标,推动了上海交通体系的完善;2022年版(最新版)属第三轮白皮书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十年上海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行动指南和具体措施。

  例如,2022版《交通白皮书》提出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绿色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75%,并通过新建轨道交通线路、优化公交网络等措施,扎实落实目标;如提出坚持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发展,降低小客车出行依赖,强化科技赋能,提升交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等等,都是通过政策导向和管理措施,切实推动交通治理体系的优化和升级。

  有方向目标,有行动指南,更有实施措施。这是《交通白皮书》的最大特色,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其次,上海市政府按照有利于适度、有序竞争的基本思路,坚持"浦西、浦东、一区一骨干"的经营格局,强化国有主导、规模经营。

  做好市、区分级管理。市级管理部门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区级政府作为区内公交发展主体,根据财政承受能力,有责任安排公交发展所需经费,并纳入本级预算。在设施、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突出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等服务保障功能。

  市、区两级政府,严格执行财政事权,通过改革,形成与现代财政制度相匹配、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划分模式,为本市、区级两级政府,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市、区两级政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供有力保障。实施两级政府管理以来,两级政府在对所在地公交企业,开展运营服务质量评价,以及成本费用年度核算报告审核,在此基础上,均能按照规定,及时给予补贴补偿。

  再次,各家公交公司精耕细作,尽力耕耘好自家的“一亩三分田”。

  上海久事公交,是上海地面公交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运营总体规模是全市公交市场份额的47.02%,占了半壁江山。近年来,久事公交集团成功应对了地铁崛起‌。在优化公交网络布局‌、加强出行精准研判‌、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公交改革与服务升级‌、高效能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构建现代公交运营模式等方面,成功应对了地铁挑战。

  新的一年,久事公交将有效推进线网优化,打通“微循环”,大力发展社区巴士。全年更新190辆新能源公交车,合理安排车辆“大转小”和线路“大小配”,推动效益效率双提升。推进微枢纽布局建设,以站点新容新貌提升出行体验。通过场站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空间向集约高效、功能复合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数字赋能治理水平,推动公交信息化由功能集合向智慧管理转型。新能源产业供需对接“搭平台”、“聚资源”。持续推进公交光储充应用,年内在天山等4个停保场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10个自主经营超充站,提升公交绿电使用比例,拓展增收渠道。‌

  浦东新区公交去年一年,在民生实事项目完成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持续解决,成绩斐然。据《202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浦东公交在提升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体验上,完成2个既有轨交站50米内衔接公交;完成新建轨交站50米内公交衔接全覆盖,完成新建轨交站100米内公交站点运营信息双向显示;新增200个“P+R”停车位、完成19个“B+R”提升项目;完成30处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更新投运277辆无障碍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新辟、调整公交线路20条;新建50座公交候车亭等。

  上海五大新城松江、南汇、奉贤、青浦、嘉定等公交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展了区域交通特色,如松江新城的现代有轨电车系统,临港新城的磁钉导轨电车系统,奉贤新城的BRT快速公交系统等等,可谓百花齐放。。

  上海城市公共交通以其多层次、精细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特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高效、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同时也展现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改革的本质,其实是人类发现了现状的缺陷,要对未来进行新的探索和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这种“未完成性”,正是我们当代公交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回顾上海公交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探索和改革,一直是主旋律。

  (1)1950—198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实施的是统一管理与月票制度‌,适应当时资源配置模式。

  (2)1980—1996年代,酝酿改革的阵痛期。可分为前8年、后8年。

  前8年(1980~1988年),区域化管理的初步尝试‌。1985年,为解决乘车难问题,上海公交公司将公交场改组为三大分公司(一、二、三分公司),分别负责东北、西南、西北区域运营,但时机并不成熟,此次修修补补的改组,本质上是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过程的尝试,实际效果有限。三大分公司虽分区域运营,但未引入竞争机制;分公司未建立独立核算机制,亏损持续扩大;管理层级低,难以匹配城市扩张需求。

  后8年(1988~1996年)1988年正处于我国城市经济改革的关键阶段,国有企业普遍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压力。是年,市政府对原有“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进行改制,成立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通过建立“总公司—公司—车队与车间”三级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划分,优化资源配置,以适应市场化运营需求。这一架构既保留了国有企业的公益性职能,又为引入成本核算、绩效管理等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3)1996年~至今,市场化竞争机制改革、公益性回归时期。

  1996、2002、2009年,上海市依次启动三轮公交行业改革,分别着力解决市民“乘车难”、行业无序竞争、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1996年,上海公交行业已无法适应计划经济的模式。那一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以“体制、机制、票制”为核心的“三制”改革,打破计划经济模式,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政府退出直接经营,企业自主运营。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缩短车辆折旧年限,提升运营效率。票制改革‌:逐步取消月票,推广单一票制和分段计价,适应市场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改革,聚焦“公益性”回归,建立政府补贴机制(2002-2007年累计投入54.73亿元),重点支持车辆更新、场站建设及油价补贴。

  2015、2018年,上海公交针对轨交成网、共享出行等方式涌现,行业吸引力下降、运营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先后实施了两轮深化改革。

  上海早于2013年申请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并以此为抓手,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至2015年,已形成300公里专用道网络,并优化信号优先系统,提升公交平均速度至12-15公里/小时‌。通过严格执法(如加大占用公交车道处罚力度)保障专用道通行效率‌。‌强化“最后一公里”接驳‌。2015年开通98条“最后一公里”接驳公交线路,覆盖轨交站点周边50米范围,解决末端出行难题‌。启动‌‌中运量公交系统工程建设,并于2017年开通。

  经过五年努力,至2017年,上海中心城区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已超过50%,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约47%,通过了交通运输部专家组的验收‌。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获得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与南京共同成为全国首批获此称号的两个城市‌。

  ‌2018年,进一步优化服务与结构‌。建设松江有轨电车示范线(2018年11月试运行)和南桥新城-东方体育中心快速公交系统,丰富“轨道交通+中运量+常规公交”的立体网络‌。推进“中心城区以轨交为主、新城以公交快线为主”的差异化布局,提升区域间通行效率‌。‌公交线网动态调整‌。缩短冗余线路,优化线网密度,例如公交线路平均长度从19.1公里(2013年)降至15.7公里(2019年),减少空驶率‌。

  时至今日,上海公交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资源配置的挑战‌,急需在流变不居中,通过制度创新,选择新突破。

  我们来看看刚发布的《202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提到了上海2024年的城市公共交通数据:

  至2024年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1条(含市域线1条),运营里程达896公里,运营车站517个。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1.70万辆,运营线路1589条,运营线路长度24531.51公里。巡游出租车3.09万辆,全年载客车次1.34亿次。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49.00亿人次,日均1338.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37.66亿人次,日均客流量1031.78万,增长2.9%;公共汽电车客运量10.98亿人次,日均客流量300.82万,下降0.8%;黄浦江和三岛轮渡客运量2901.29万人次,下降3.7%;金山铁路客运量763.30万人次,下降6.7%。

  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公共汽电车客运量10.98亿人次,日均客流量300.82万,下降0.8%。下降幅度不大,说明上海公交已尽了大力。但如果我们对比几个数据,就发现差距很大。目前,上海近20家公交企业,政府补贴应该有100亿之多,还不包括每年的购车款,如按上海现有地面公交运营车辆1.7万辆计,8年报废,每年正常购车是2千辆左右,即便按150万/辆算,至少30亿车款。如此巨大的成本,按公交现有的规模,一时还难以压缩,财政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问题还在于,付出得不到预期的公益性回报,客流量持续下滑。

  面对现状,是否要考虑,集中管理是否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多主体的分散经营,是否存在管理碎片化的弊端?更高层级的统筹管理,能否破解区域分割?诸多问题都值得探讨。

  整合资源后,能有效织好“一张网”,优化公交线网布局;能更好发挥“智慧脑”作用,通过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出行精准研判;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不断提升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

  迫在眉睫的事还有,与新能源化进程高度关联‌。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等五部门日前印发《上海市交通领域大规模设施设备更新专项工作方案(2024-2027年)》。其中提到,计划到2027年底前,上海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全面实现新能源化。到2027年底前,上海市公交车、出租汽车新能源化年均更新车辆超过总量的9%,累计更新公交车6200辆、出租汽车1.1万辆。

  这一目标的实施,是否需要企业重组作为配套措施,更有利于整合运营主体、优化车辆配置等?!

  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也确实到了三十年的关键点。三十年前的1996年,上海公交实施了轰动全国公交行业的“三制改革”,将独此一家的“大一统”公交总公司,撤成了十三家独立法人的公交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一时间,上海曾冒出171家公司、1000多条线路,在满大街的营运服务。场面蔚为壮观。

  三十年后的今天,改革是否会蹦出惊喜?!相信时间能给出答案!(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量:5844
评论与咨询
相关阅读
推荐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