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自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紧随着城市成长的脉动,源源不断地为上海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提供强劲推力。而这其中,作为公共交通运营之本的车辆是公共交通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没有它,就没有公共交通。
你知道第一辆英商有轨电车如何诞生?为什么要投入铰链式公交车?从有轨电车到新能源车,上海的公交车辆如何成长?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睹为快吧!
车辆是公共交通的运营之本。
20世纪初,鉴于上海人口日益增长,市面渐趋繁华,发展公共交通成为急迫解决的问题,上海租界内外侨便酝酿成立电车公司。1905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成立,着手铺设从今南京路口至延安东路外滩的电车铁轨,1908年3月5日正式落成通车。
这是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行驶6.04公里,从静安寺开到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和起步。叮当、叮当的电车铃声给无数老上海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08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
从1908年第一辆有轨电车投运至1949年,40年间上海公交使用的车辆车型多有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所用车辆全部依赖进口。以至解放后英商大班离开上海时留下这样的断言:要不了多久,上海就会只剩轨道,没有电车。
上海公交工人没有让英商大班的预言变成现实。他们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1950年造出了全国第一辆自行设计的无轨电车,1957年装配了第一辆国产公共汽车,上海公交车辆自主研发成果不断涌现。

1950年全国第一辆国产有轨电车

1951年用木炭代替汽油的公共汽车

1957年第一批国产公共汽车

1960年背上煤气包的公共汽车

1960年650型“大红旗”无轨电车
上海电车不仅没有停运,而且用国产无轨电车取代了外国制造的有轨电车。1963年8月15日,第一辆20路无轨电车驶离静安寺起点站向外滩方向行驶,南京路上的交通揭开了新的一页。

1963年,南京路上的有轨电车轨道被拆除

1975年SK-640型公共汽车

1983年SK--562G铰接式可控硅电车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上海引进了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车身长度是最初单机公交车的两倍,增加了车辆的乘客乘载量。
到了70年代,上海“乘车难”矛盾日益突出,公交部门投入了一批上海自主生产制造的铰接式公交车缓解了当时客流拥挤的矛盾。
1996年7月23日,为了提高市民夏季乘车环境,上海第一辆公交空调车在46路公交线上亮相,吸引了市民争相体验。

1989年SK--661F铰接式高峰公共汽车

1996年,上海第一辆空调公交车出现在46路公交线上

2004年最后的大篷车“退役”

2005年申沃高等级公共汽车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上海公交自主生产制造了120多种型号、成系列的公共汽车、电车,研发制造了可控硅电车、大型柴油车、空调车等新车型。今天,包括沪产申沃高等级公交车在内的18000辆公共汽电车行驶在申城街头,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动脉。营运小轿曾穿梭于青黑的官衙与弄堂,马车和人力车曾在石子路上川流颠簸,1908年3月清晨静安寺开出的第一辆有轨电车,拉开了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发展序幕。今天,上海的公交线路已四通八达,如蜘蛛网般覆盖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2016年的今天,作为城市动脉的公共交通,碾过百年岁月的公交车轮,划上了厚重的历史句号,也开启了大展宏图的新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