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章

杭州公交试点开通“5分钟接驳巴士”政企协同打造社区出行“微循环”样本

2025-04-09 来源:杭州公交

  近日,杭州公交以聚才路、明星路地铁站为试点,推出了首批6条“5分钟接驳巴士”微循环线路,通过政企协同、智能调度与社区资源整合,构建起“5分钟通勤圈”出行网络。自该模式运行以来,累计运送乘客超6.77万人次,日均客流突破6700人次,成为社区微公交创新的示范样本。

  “短、频、快”的地铁接驳线 上新“5分钟接驳巴士”

  此次推出的“5分钟接驳巴士”主要是为聚才路、明星路地铁站做短途接驳,6条接驳线分别为1501M、1507M、1513M和2001M、2002M、2004M路。“5分钟”指的是,从家到公交车站约5分钟、高峰发车间隔约5分钟、接驳的最近小区至地铁站在途时间约5分钟。通过3个“5”,进一步强化地铁接驳线的“短、频、快”属性,为市民出行有效构建“5分钟通勤圈”。

  继“丁桥小蓝巴”后,“5分钟接驳巴士”作为杭州公交着力打造的又一个主题IP,对视觉体系进行了系统规划。考虑到地铁5号线以青色为主题色,地铁7号线以紫色为主题色,因此涉及接驳的物料包括主题车、宣传册、引导牌等进行统一视觉设计,以对应接驳的地铁线主题色作为设计主基调,增强视觉识别度。同时,为了强化市民乘客对“5分钟接驳巴士”的认知,车身广告、车头牌、车内广告,均打出了“从小区到地铁站约5分钟”的字样,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

  政企联动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机制

  在“5分钟接驳巴士”推出前期,杭州公交联合市交通局、属地街道及交警部门,创新性地构建了“交通主建、交警主战、部门协同、属地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协同工作机制。围绕“社区共建”的目标,此次聚才路、明星路地铁站的接驳优化组建“一站一专班”,制定“一站一方案”,结合属地实际,由街道层面牵头制定需求调查、宣传引流、现场管理、信息报送等子方案,通过社区网格调研、交通数据分析、出行特征梳理、站点资源协调等大量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激发了社区街道的工作能动性,完善居民沟通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新开通线路的线下宣传中,街道社区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背景下,让社区居民充分了解新增公交站点的位置、新增公交线路的辐射范围,进而引导居民选择公交作为通勤出行方案,在这个培育客流宣传引导的过程中,属地街道和社区做了大量工作,组织“绿色出行月”主题活动等,多措并举引导乘坐,培养居民的绿色出行习惯。

  此外,在交管部门与属地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杭州公交顺利推进公交站点的优化改造工程,将公交站点直接设置于小区出入口,并在沿途公交站点完成了42块地铁接驳线引导牌的安装工作,显著提升了换乘指引的清晰度与便捷性。

  智能调度体系升级,构建高效通勤网络

  近年来杭州公交推行的“单元治理”多以按“片、区”为治理模块,而“5分钟接驳巴士”则将“单元治理”的精度细化为“站、点”。基于“公交云”智能调度系统,杭州公交创新实施“动态潮汐调度”模式。在早晚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6条接驳线路采用5分钟高频发车机制,在平峰时段,则动态调整发车频率,确保运力与客流需求精准匹配。通过精细化的线路设计,杭州公交将线路平均运距控制在5公里以内,单程耗时压缩至5至8分钟,极大地提升乘客通勤效率。在营运调度方面,线路实施“精准调度”模式,以“高峰‘少休’”“返程‘直放’”等调度模式,实现“快上加快”的高效运营。此外,杭州公交首次尝试车内电子站名表、LED滚动显示屏与“公交云”智能调度系统的数据的联动,借助这一技术突破,车厢内能够实时显示本车预计到达地铁站、小区的时间,为乘客打造可感知、可预期的出行体验。在车型优化上,通过车型“大改小”,提升道路通行效率,“5分钟接驳巴士”准点率较传统线路提升了34%。

  空间资源整合创新,实现公共空间复合开发

  为改善社区居民候车环境,萧山区北干街道风情科创社区积极探索,创新性地开创了社区候车空间改造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社区边角空间,将一处仅1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改造为集候乘、便民服务与社区治理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驿站——“一起候车室”。在“一起候车室”内部,配备了一系列便民设施与功能标识。其中,设置有扫码实时查询车辆到站信息的指示牌,方便居民精准掌握公交动态。同时,杭州公交于候车室内设置了线上民意反馈渠道,有效促进了社区居民与政企之间的互动交流。

 

  “5分钟接驳巴士”的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城市交通治理的“微循环”畅通,更探索出政企协同、空间共享、智慧赋能的公交服务新模式。随着城市治理的深化,这种“精准供给、敏捷响应、共建共享”的公交出行服务体系,也将成为当下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本。

阅读量:8207
评论与咨询
相关阅读
推荐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