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章

在无锡,打个“无人小巴”是什么体验?据说它又要有新动作了……

2024-05-30 来源:无锡公交

  你可发现,近来,无锡市道路上往来穿梭的无人小巴换了“新皮肤”。

  绿色的无人小巴是网约专车,黄色的则是网约拼车。随着网约模式上线,无人小巴现在也能手机预约、“随叫随到”,真正实现乘客“想去哪里点哪里”。

  上线一年

  无人小巴跑得如何?

  又遇到哪些新问题?

  未来将有哪些新变化?

  “赛博”小巴“驶进”日常

  “微信扫码预约,免费搭乘,真方便。”家住周新苑的小顾,对搭乘无人小巴的流程已颇为熟稔。八点半来到周新苑地铁站的她,没过几分钟,便等来一辆仅有常见公交车一半大小的无人小巴。

  变道、刹车、礼让行人,始终与前后车辆保持安全距离……乍一看,这辆“赛博”小巴,除了外表富有科技感外并无特别,但细细一看就会发现,车上没有驾驶位和方向盘,也没有油门、刹车,只有一名安全员负责车辆行驶安全和日常维护。去年3月,50辆无人小巴在经开区投运,固定路线运营、定制班次服务、临时专线接驳等多场景应用车城智联打造了随需而行的区域微循环接驳系统,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成为周边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新“成绩单”新鲜出炉:截至目前,无人小巴自动驾驶行驶里程超500万公里,年度运营接驳人数超10万人次。如今,为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无人小巴在原有10条固定线路基础上,创新推出网约拼车、专车等个性化服务,开设了近70个网约站点,预计今年上半年还会在经开区上线200个网约站点。

  “眼睛”成了破局关键点!

  “未来之路”究竟该如何走,也成为无人小巴急需破局的难题,而破局的一个关键点竟然在“眼睛”上。

  原来,遍布小巴全车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就是车辆的“眼睛”,它们不仅能360度观察周边人流车流,还能提前至少50米识别前方路况,实时调整运行轨迹和车速。

  目前,无人小巴使用的是国内领先的激光雷达套件,一套就得近25万元,全车需要配备四套,导致无人车的成本居高不下。激光雷达有一个优点是安全系数比较高,在城市里面识别标识的准确率能达到95%。虽然得益于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传感器的价格渐趋下降,但对车企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随着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入局,智驾赛道竞争越发激烈,智能驾驶领域技术路线、法律规范持续迭代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无一不考验着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无人驾驶究竟走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路线,还是转向纯视觉路线?目前仍是个未知数。

  运营模式亦需同步上新

  除了技术研发更新迭代之外,运营模式也需同步上新。随需化、网约化,与轨道交通更好融合,是无人小巴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无人小巴网约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运营规模还比较小,想要达到更高的运载率,就需要持续提升时空覆盖,推动大规模商业化、常态化运营。

  目前乘客的核心诉求,就是能快速打到车,并安全地抵达目的地。而这需要大量磨合,不仅要让算法“听话”,更要让操作者“好用”。随着无人小巴“专bus”和“拼bus”两项新运营服务的上线,人车协同式拼车算法比现有拼车算法营收提升近16%,延误减少近30%;无人小巴网约模式比传统定线公交平均每个班次乘坐人数提升60%,等待时间缩短近19%,线路覆盖面积更广。随着无人小巴7×24小时全天候、全域、全场景覆盖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上座率会越来越高。纯无人运营的夜间观光线路将在6月上线,车上还会配备娱乐功能,进一步丰富市民出行体验。

阅读量:7130
评论与咨询
相关阅读
推荐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