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章

2008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发展轮廓勾勒(二)

2008-12-25 来源:共赢网 作者:佚名

   从国Ⅲ排放标准实施,到奥运掀起新能源汽车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制约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不只是整车研发和制造技术,还有基础性的零部件。

 

   关于商用车国Ⅲ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技术路线的讨论,几乎持续了整整一年。这样的讨论已经超越技术本身,还涉及到相关利益、甚至政府管理方面的问题。无论结果如何,如此大范围地公开讨论关乎行业命运的重大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行业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我国加入WTO以来首次遭遇贸易争端败诉,也发生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然而,接受了全球化洗礼的中国零部件行业,以出乎人们意料的成熟平静面对这个结果。

 

   当我们扫描今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几幅画面,再用关键词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就勾勒出2008年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基本轮廓。


   关键词——败诉

 

   今年2月23日,世贸组织初步判定中国对超过政策60%以上的进口零部件按整车特征收税,违反相关贸易规则。从这天开始,行业内外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命运担忧也越来越重。7月18日,世贸组织宣布中国零部件进口政策违反世贸规则。

 

   这是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首次在贸易争端中败诉。

 

   2005年,在我国实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后,跨国公司掀起了在中国的投资热潮,投向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协议投资额达40亿美元。其中发动机、变速器、底盘、制动系统等关键总成和与之相关的投资占了当年投资总额的大头。到了2006年,跨国零部件公司在华投资接近300亿元。

 

   有人认为,这次败诉将使CKD造车再次盛行,自主零部件企业面临更严峻地挑战。

 

   然而,跨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的脚步似乎没有减慢,单纯建设生产工厂已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众多零部件跨国公司对华战略开始更进一步,即建立中国技术中心。德国大陆集团新亚洲总部及技术中心已在上海动工,工程总投资达6000万欧元,预计2009年5月完工。日本最大的轴承厂商―――日本精工(NSK)决定在江苏昆山建立大型技术中心,投资额约为44亿日元,计划2009年投入使用。美国博格华纳公司在上海也建立了技术中心,总投资3500万美元。今年年初,麦格纳去年在江苏常州建成的动力总成技术中心正式启用第二实验室。

 

   在投资环境和市场容量方面,中国市场仍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区域之一,这一点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显得更加明显。即使没有政策限制,外资企业从利益全局考虑,也会不断提高零部件本土化率。

 

   关键词——“危”与“机”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不少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在出口锐减、资金链紧缩的严峻考验下走向破产。当我们从更高的视角、更长的时间内辨证地看待这场金融风暴,发现这确实是“危”与“机”并存的一段特殊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带给世界零部件巨头不小的冲击,也给了不断成长的中国零部件企业难得的机会。美国一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80家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有20%在1年之内将出现重大财务问题,1/3的美国零部件企业财务状况糟糕。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不断增加的退休人员福利成本等问题,正在成为国际大型零部件企业的沉重负担,把一些企业推向破产的边缘。不少行业专家呼吁,中国零部件企业应学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快速成长。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整零关系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中国汽车行业整零关系一直不太正常,很多人把其称为“父子”或“主仆”关系。整车企业采购过程中,过分压低零部件采购价格,从长远看对零部件产业发展不利,也将间接影响整车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零部件企业很难具备超前发展能力,自主创新也就失去了方向。

 

   金融危机使原来仅靠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成本优势生存的零部件企业,很难维持下去。生存下来的都是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这很可能在改变零部件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改变整零关系,使零部件企业获得更多话语权。

 

   最近传来的消息,由于采购价格不合理,上海某零部件企业已经开始拒绝为某国内大型整车企业配套,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汽车产业的整零关系有可能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阅读量:3185
评论与咨询
相关阅读
推荐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