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客车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上,黄海客车曾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数人乘坐黄海客车春游、上学,这一品牌承载着浓厚的时代情怀。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转型滞后,黄海客车一度陷入经营困境,其母公司曙光汽车集团甚至被冠以“ST”警示,面临退市风险。
2025年4月21日,“ST曙光”正式摘帽,证券简称恢复为“曙光股份”,标志着这家老牌车企终于走出阴霾。这一变化不仅是一次资本市场的“正名”,更是黄海品牌重回赛道的重要转折点。
品牌重塑稳步前进
“ST”标签通常意味着公司存在较高的财务或经营风险,而摘帽成功则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曙光汽车已实现基本面改善,符合监管要求。这一变化直接提升了投资者信心。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大幅减亏,整车销量同比增长66.4%,新能源车桥占比从30%提升至50%。摘帽后,曙光股份的股票流动性增强,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为公司后续的定增、发债等资本运作铺平了道路。
此外,摘帽还降低了融资成本。此前,由于“ST”身份,曙光汽车在银行贷款、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可能面临更高的利率或更严苛的条件。而如今,随着财务健康状况的改善,公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金,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能扩张。
对于黄海客车这一老品牌而言,摘帽不仅是财务层面的胜利,更是品牌形象的重塑。过去,由于产品单一、转型缓慢,黄海客车在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心中的竞争力大打折扣。而摘帽后,曙光股份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
2025年5月,曙光汽车与丹东市国投集团、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将在技术、生产、销售等领域深度协同。这一合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曙光股份摘帽后的“健康”上市公司身份。未来,随着品牌公信力的提升,黄海客车有望在政府采购、海外出口等领域获得更多机会。
新能源布局与全球化机遇
摘帽后的曙光股份,不再需要为“保壳”分散精力,而是可以全力推进既定的新能源战略。2023年9月,公司明确以“新能源整车与底盘系统”为发展方向,这一决策在2024年已初见成效。财报数据显示,新能源车桥的产销占比显著提升,表明公司的产品结构正在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
目前,黄海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已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订单排产至2025年7月末。摘帽后,公司可以更灵活地调配资源,加快新车型的研发和量产。例如,结合吉利远程的电动化技术,黄海客车有望在公交、物流等细分市场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在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海外市场成为曙光股份的重要突破口。摘帽后,公司的国际信用度提升,有助于与海外经销商、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近年来,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对新能源商用车的需求快速增长,而黄海客车凭借性价比优势,有望在这些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例如,通过与吉利远程的渠道协同,曙光股份可以更快地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全球化布局。
结语
从“ST曙光”到“曙光股份”,看似只是一个证券简称的变化,但其背后是曙光汽车集团和黄海客车多年来的艰难转型与自我革新。摘帽不仅意味着公司摆脱了退市风险,更标志着其重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未来,曙光股份能否真正实现“老牌焕新”,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是新能源技术的落地速度,二是与吉利远程等合作伙伴的协同效率。
黄海客车的故事,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的双重推动下,这家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车企,正试图在新能源时代找回自己的位置。摘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仍需曙光股份用魄力和速度去探索。
车长:10990mm
车长:8149mm
车长:8545mm
车长:10500mm
车长:10500mm
车长:11165mm
车长:8540mm
车长:10990mm
车长:8540mm
车长:1049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