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20年第17号,下简称《新客规》)实施工作的通知。其目的很明确,就是督促全国各地及时执行交通部7月颁发、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客规》。
值得注意的是,《新客规》新增的“班车客运定制服务”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点。此次《新客规》充分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做法,在发车时间、旅客乘降地点等方面给予定制客运车辆更大的灵活度,增加对从事定制服务的班车客运经营者和网络平台的义务规定及监管要求,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定制客运发展,让传统的客运企业焕发新的活力。
《新客规》对发展客运市场确实利好,但作为客运市场的主体—客运企业,在新客规下,应积极进行盈利模式和盈利工具地转变:
一是由传统的客运盈利模式向出行的小型化趋势转变。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认知,颠覆了人们的出行理念,即更加强调出行的私密性。年轻人更偏向选择熟人结伴出行,倾向小容量、舒适性强的交通工具。旅游包车在旅游出行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精品小团游”将作为旅游消费升级下主力旅游模式,传统的客运盈利模式只有向出行的小型化趋势转变才能迎合市场需求,才有可能更多盈利。
二是由传统的客运盈利模式向出行的多元场景化趋势转变。
传统的公路客运并没有“场景”的概念,只是固定的班线运输,从来不会关注旅客延伸需求。未来人们的出行会越来越“场景化”,即旅游、商务、会务、校园、景区、机场、高铁站等细分场景。道路客运必须增强产品设计能力和运营服务能力来满足不同场景的客户出行需求,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是由传统的客运盈利模式向出行的网联化趋势转变。
疫情期间道路客运班线暂停运营,但出行需求依然存在,这给网约车、“黑车”更多机会,同时对旅客出行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门到门”的接送服务体验远远高于传统客运班线,极大节省出行的时间成本。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出行的网联化将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客运盈利模式只有向网联化的大趋势转变,才有可能拓宽盈利的渠道。
众所周知,高铁、网约车、私家车的优势日益明显,长途客运班线逐渐萎靡,客运班线被挤压到城际出行末端。运距的缩短、乘客出行认知和方式的改变,让9-19座轻型客车成为公路客运转型细分市场的最佳车型之选,也就是说上述客运盈利模式的转变主要靠营运成本较低的小型化客车这种盈利工具来实现。
本文就4-18座小型车型通过各项费用的对比,包括油费、过路费、保养费以及购车成本等的简析,具体分析客运企业在新客规下实施“大改小”转型的盈利能力,供客运企业在新客规下盈利模式转型过程中具体选择“大改小”车型时参考!
一、 “大改小”4-18座车型的成本比较分析
表1:“大改小”三种车型的成本测算比较分析
二、 “大改小”4-18座车型的成效益比较分析
表2
三、 “大改小“4-18座车型投资预期回报比较分析
表3
注:1、上表中的每月按28天计算;
2、表3中的资金占有成本按照投资成本的0.8%/月计算。
3、以上数据均来自公开资料整理。
从表1、表2、表3中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测算,从4-18座车型选择来看,9座车投入的效益和投资回报预期最好,18座车型只有在实载率逐步提高后才能较快实现投资回收。
从2020年1月1日,新收费标准的实施,让9座客车成为定制客运市场的“幸运者“,运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让饱受亏损之苦的很多客运企业尝到”大转小“的甜头。因此,新客规下,客运企业必须通过精打细算,计算不同线路配置不同车型的盈亏平衡点,确实能做到通过实现”大转小“车型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客运企业才能逐步摆脱昔日亏损的困境,这也是客运企业积极执行《新客规》、激发企业新活力的具体实际行动!